发布时间:2025-10-15 18:07:56    次浏览
从二战后的情况看,美国发展的是8-10万吨级的大型航母,英国等发展的是2万吨左右的轻型航母,而只有主张国防独立的法国独树一帜,走的是3-4万吨级中型航母的路子。上世纪60年代,法国先后建成了2艘功能、设备比较完善的“克莱蒙梭”级中型航母,满足了法国海军的需要。“克莱蒙梭”级航母也成为当时法国海军的旗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服役飞行甲板媲美大型航母可搭载舰载机四十架法国二战后的第一级现代航母计划于1952年提出,第1艘R98“克莱蒙梭”号于1955年11月在布勒斯特船厂开工,1957年12月下水,1961年11月建成服役。第2艘R99“福煦”号在圣·纳泽尔大西洋船厂开工,后又将舰体拖曳到布勒斯特船厂完工,该舰于1960年7月下水,1963年7月服役。 飞行甲板媲美大型航母“克莱蒙梭”级具有与美国大型航母相同的斜角甲板和相应设备。其飞行甲板长259米,宽51.2米,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舰前部的轴向甲板,长90米,设有一部BS5蒸汽弹射器,可供飞机起飞;另一部分是斜角甲板,长163米,宽30米,甲板斜角为8度,设有一部BS5蒸汽弹射器和4道拦阻索,既可供飞机起飞,又可供飞机降落。在右舷上层建筑前后各有一部16×12米的升降机。它的机库长180米,宽24米,高7米,总面积4320平方米,分隔成3个库区。 可搭载舰载机四十架舰载机40余架,分别是8架F8E“十字军战士”战斗机,15架“超级军旗”攻击机,4架“军旗IVP”侦察机,8架“贸易风”固定翼反潜机,2架“超黄蜂”直升机和2架“海豚”直升机。这是理论数字,作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能够存放战术核武器这2艘航母服役后进行了多次改装。“克莱蒙梭”号于1977年11月至1978年11月,“福煦”号于1980年7月至1981年8月分别进行了第一次大改装。主要内容是对动力等设备进行大修;改善舰员居住条件;对飞行甲板和起降装置进行整修;安装“森尼特”战术数据系统;安装了作战指挥用的内部电视系统;改装了弹药库,以便存放AN-52型战术核武器。 曾计划免费赠送中国有报道说,1995年法国政府愿意免费送给中国一艘“克莱蒙梭号”航空母舰,但中国却婉言谢绝了。因为法国政府提出的条件是,中国必须从法国购买雷达和通讯系统。考虑到购买后维护航母的费用及当时的政治外交因素,中国政府最终没有答应法国人送上门的“美事”。 随着法国海军新一代核动力航母首舰--“戴高乐”号于2000年服役,“克莱蒙梭”级航母也完成了历史使命。“克莱蒙梭”号已于1997年7月退役,“福煦”号也于2000年退役并出售给巴西海军。“瓦良格”远嫁中国:1995年中国购舰失败内幕1995年5月。从乌克兰传来消息:原苏联在黑海造船厂建造的一艘未完工的航空母舰准备出售,正在寻求买主。刘华清得到报告后,指示总参、海军和中国船舶总公司迅速调研论证,提出可行性报告。事有凑巧,中船总公司总经理黄平涛受命前往乌克兰检查刘华清亲自批准的中乌燃气轮机设备购买合同执行情况即将起程。就在临出发前一天,副总参谋长曹刚川和海军副司令员贺鹏飞来到京西宾馆,向他传达刘华清的紧急指示:“增加一项任务,到黑海船厂考察‘瓦良格’号航母,看看有没有购买的价值。”黄平涛是刘华清任舰艇研究院院长时的老部下,对刘华清研制中国航母的夙愿了然于心。为完成老首长的重托,黄平涛迅速调整出国行程,对考察事项作出了周密安排。在乌克兰黑海船厂,黄平涛一行受到热情友好接待。据船厂负责人介绍,这艘名为“瓦良格”的在建航母1985年12月开工建造,排水量55000吨,舰长302米,舰宽35.4米,飞行甲板长70.5米,吃水10.5米,采用4台蒸汽轮机。截至1991年11月,建造完工率已达68%。然而,随着苏联解体和乌克兰独立,“瓦良格”号航母的续建与归宿成为俄乌两国间一个悬而难决的问题。不论是由乌克兰完成“瓦良格”后续工程,还是让俄罗斯赎回“瓦良格”航母,双方都苦于捉襟见肘的财力而难以遂愿。1995年,俄罗斯以抵偿债务形式将“瓦良格”送给乌克兰。乌克兰为化解经济危机,急欲从国际市场寻找买主,以甩掉这个“烫手山芋”。黄平涛从乌克兰考察回国后,立即向曹刚川和贺鹏飞汇报考察情况,并建议购买“瓦良格”号航母。其理由,以我国现有的造船能力,建造航母技术难度较大,购买“瓦良格”不仅大大缩短建造周期,而且可以为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母装备打下良好的科研和训练基础。此后不久,一支来自中国的大型航母考察团再次莅临乌克兰,其成员囊括舰船武备科技专家和军政高层官员。海军原副司令员张序三中将和海军装备部原部长郑明少将均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证实,这样的考察团连续派遣过多次。海军当时的思路,一是买个半成品,另一个是自行研制,前一种更适合起步。“这也符合刘华清的思路。”张序三和郑明异口同声。中乌双方就“瓦良格”转卖谈判随即展开。1995年12月,乌克兰总统库奇马访问北京。1996年1月,国际文传电讯社引述随库奇马访中的副总理阿那托利?基纳赫的话说,中乌双方正在为乌克兰未完成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运往中国造船厂一案进行谈判,并证实“瓦良格”最终有可能在中国进行解体作业。然而,中乌关于“瓦良格”号航母的转卖谈判遭到美国的粗暴干涉。美国警告乌克兰:若向中国出售“瓦良格”,必须将舰载武器装备全部拆除;否则,将采取严厉的经济制裁措施。慑于美国的淫威,乌方将舰载武器装备拆卸一空,“瓦良格”变成了一个空壳子。中乌双方的谈判就此搁浅。但中国官方和民间对“瓦良格”的关注兴趣依然未减。 毋庸讳言,刘华清渴望有生之年见到中国的航空母舰。在中央军委任职10年间,特别是担任军委副主席以后,他曾多次主持召开有关航母的专题会议,并在军委常务会议上,就航母工程适时立项上型号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中国不发展航母,我死不瞑目!”刘华清的这一明志誓言,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中。 诚然,对刘华清来说,未能在任期内促成航母立项开工建造,是其漫漫70载辉煌军事生涯留下的最大遗憾。但是,作为中国航母工程的倡导者、推进者和决策者之一,刘华清卸任离休时,怀抱的是对中央“慎重决策”的赞同与自己能尽“谋划责任”的欣慰。刘华清值得欣慰。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随着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发展航母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迈向海洋世纪不可动摇的意志表达。无论是担任海军司令员,还是身居中央军委副主席要职,他都收到过无数强烈呼吁建造航母的群众来信。特别令他感动的是那些中小学生“军迷族”,不仅向他写信陈言,还寄来他们亲手绘制的中国航母设计图和积攒的零花钱。每逢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与他交谈的话题总是离不开“中国航母”,不少省市领导和企业家都主动要求捐资海军造航母:“祖国建航母,要多少银子我们掏多少银子!”1988年2月,刚刚接替刘华清担任海军司令员的张连忠,就把“抓好航空母舰的预研”,作为海军战斗力建设和武器装备发展的重点任务提了出来。他坚信,“海军的真正作战能力,是航母战斗群和战略导弹核潜艇。” 张连忠先后参观考察过美国、英国、法国的现役航空母舰,对其军事价值与威慑作用具有深刻的认识。在与总参主管装备的领导谈及航母问题时,他直言不讳地说,你搞两个或三个现代化的集团军,改变不了中国在世界上的战略地位,但你搞一艘航母,我们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马上就上去了。对有些人一听到“中国威胁论”就对发展航母三缄其口,张连忠很不以为然:听见蝈蝈叫就不种庄稼了?叫花子要饭还要备根打狗棍呢!没有航母,走不出中远海,人民海军靠什么?卫300万平方公里的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中国威胁论”不可怕,怕的是我们不能抓住机遇,挺直脊梁骨发展壮大自己。中国真正强大了,“中国威胁论”也就销声匿迹了。美国十多个航母战斗群称霸全球,谁嚷嚷过“美国威胁论”?世界上九个国家拥有航母,又有谁说他们“威胁”了? 然而,张连忠担任海军司令员八年,虽然组织完成了航母大系统论证和前期预研,但中国航母工程依然没有如期立项上马。不能忘记贺鹏飞——这位在张连忠与石云生两任海军司令员时期分管海军装备八年之久的年轻副司令员。2001年3月28日,贺鹏飞因心脏病突发英年早逝。在海军发布的生平中,对其在任业绩作出了高度评价:“他坚持以全面提高海军综合作战能力为目标,以作战需求为牵引,勾画了海军装备跨越式发展的蓝图,为海军装备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战斗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贺鹏飞勾画的“海军装备跨越式发展蓝图”及其作出的“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中,组织航母论证预研可称之为扛鼎之作。自从1987年3月31日聆听了刘华清关于航母问题的报告后,实现中华民族百年航母梦就成为贺鹏飞的坚定信念与不懈追求。从总参装备部部长到海军副司令员,他为航母论证预研不遗余力,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工作。 在“瓦良格”“远嫁”中国的传奇历程中,无论前期的“官方”考察调研,还是后期的“民间”谈判竞标,乃至受阻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外交斡旋,幕后都活跃着贺鹏飞忙碌的身影。1998年,澳门一家名为“创律旅游娱乐公司”的老板徐增平,通过竞标买下“瓦良格”。2000年4月1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总经理黄平涛再度受命出征:负责把“瓦良格”从乌克兰尼古拉耶夫市拖运到大连港。与此同时,海军某舰艇支队退役支队长、大连造船厂副厂长唐士源也受派前往增援指挥海上拖运航行。 或许是生来命运多舛,“瓦良格”驶出黑海水域,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时,“在第三国提醒下”,土耳其政府以“船体过大、影响其他船只正常航行”等为由,下达拦阻令。直到2001年11月初,经过长达两年多的外交努力,在中国政府作出“国家担保”的前提下,“瓦良格”才最终驶出曲折狭长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然而,令人扼腕痛惜的是,贺鹏飞没能平安度过其56岁的人生海峡。带着未竟的航母梦,他走了,走得那样匆忙。此后,“瓦良格”经地中海穿过直布罗陀海峡,出大西洋绕过非洲好望角,入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于2002年3月3日结束1.52万海里的艰难航程,抵达中国大连港。直到此时,徐增平才向传媒公开购买“瓦良格”的真实意图:“以商业行为之名,行服务国家之实”,“希望对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有所贡献”。徐增平告诉记者,当得知中央决策层放弃购买“瓦良格”的决定后,他曾陷入长时间思考,认为中国官方因为种种考虑不购买航母可以理解,但一定不能让它落入其他国家、尤其是对中国有敌意的国家手中。 徐增平的想法是,由创律出面购买废旧的“瓦良格”航母平台并用于商业开发,那些国家很难把这笔“账”记到中国政府头上,难以公开指责中国扩充军备;与此同时,这艘航空母舰的存在,对台湾当局和一些不断制造麻烦的国家又始终是一种心理上的威慑。能达成政治的、军事的和外交的多重理想效果,何乐而不为呢?“短期而言,中国不会马上装备航空母舰,但从长远看,中国建造航母是迟早的事情。”军人出身的徐增平有着超乎常人的辩证思维与前瞻眼光:“创律拥有‘瓦良格’航母平台,一旦中央认为时机成熟决定建航母,就随时可以利用它,或者加以改装和全面装备,或者用拆船等方式了解航空母舰的制造技术。这样的话,等于无形中为中国海军研制航母做好了基础准备,也赢得了时间和技术。” 徐增平公开表态:“一旦国家需要,我和创律将毫不犹豫地向国家献出这艘航空母舰。服务国家,这才是我的最终目的。”徐增平预言成真。仅仅两年过去,2004年8月,中央便正式批准航母工程立项上马。大老虎的情妇哪个最漂亮:中国十大高官情妇照片(图)详情请关注微信号xinjunshi↑↑↑长按可复制到微信添加朋友粘贴即可关注,我们每天都会推送最新的军事资讯,不停输送军迷们的精神食粮,来加入我们吧。